前高考改革有利于学生减负。减负一直是我国高考改革的重要动力和主要目的之一。今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陆续实施,着实“忙煞”考生,减负再次引人关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目标,为科学减负提供了政策机遇,即“分类考试”可转化为“分类施压”。
新高考为考试减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高考压力。进入高校录取总成绩的科目是根据高校要求和学生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学完就考,一门一清,而外语类课程可以尝试提供两次考试机会等。这些规定都有减轻作业负担、高考压力的用意。
教育部:完善举措,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高考改革,这对教育事业有助益:重视学生的负担,为学生减负。当从课堂上和学校的时间家庭作业上减负,反而是明面上为学生减负,实则是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去上兴趣班或者是做更喜欢做的事情。只有内容减少了,才能从根本上为学生的负担减负。
高考改革对于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还是有利的,可以有效减少考生的偏科现象,但对于高考考生的减负作用不大。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实施有效的减负措施面临着巨大挑战。根本性的改革需要从高考这一核心目标着手。要实现真正的减负,高考制度必须进行全面的革新,否则口号再响亮,也无法解决实质问题。一些学校的“负负得正”现象,实际上源于对家长负责的压力,他们期望学生能通过高考保障生源。
教育制度减负改革是减学生的负有很多家长都说自己家的孩子每天夜晚学习到十一二点,感觉作业太多了,要求教育部减负。教育部方面呢也看到了这些建议,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也作出了相对应的教育改革,提倡了减负,并且也要求学校方面不能布置过多的作业,或者说就不应该布置作业。
南都讯 根据此次高考改革方案,今后高考的必考科目只剩下语数英3科,学生可自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选择3个科目,而且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能否减轻负担?有家长认为,改革后学生机会多了,但是备考时间拉长了。有老师也认为,改革方向是好的,学生可文理兼顾,但未必能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