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教育分管部门

时间:2025-04-30

本文目录导读:

中小学心理学教育

中小学心理学教育涵盖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领域。具体来说,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部分。具体来说,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反思过程,这些活动过程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基本要素。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心理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政策和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校结合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小学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2课时,中学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4课时。通过课堂教学,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学,依托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中考和高考等重要活动和时间节点,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每所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具有专业背景和经验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同时,建立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工作队伍‌

  •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连续四年举办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示范培训班,帮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截至2023年2月,基础教育心理健康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均参与了相关培训,实现了对各级各类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全覆盖‌

  • 心理健康问题的排查和干预‌:各学校建立完善学生心理健康安全应急预案,通过问卷、访谈、班会活动、课堂观察、专业心理评估等形式,及时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底调查,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建立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 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覆盖‌:教育部推动各地各校贯彻落实相关文件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小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会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多途径、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