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学生生活是艰苦与充实并存的。以下是具体介绍:
艰苦的物质生活:西南联大新校舍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的,他曾经想施展才能,设计一所现代化的大学,但限于财力物力,他反复修改方案,从高楼至矮楼,从矮楼到平房、茅草房五易其稿。最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含泪设计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简易校舍。校舍中只有图书馆和两个大食堂是瓦房,学生宿舍和各类办公室统统是土墙茅草屋顶。所有的教室都是土坯墙铁皮屋顶。
丰富的精神生活: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够产生一批学术大家,是与其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分不开的,在民国专制的政治环境下,也是非常不易的。进入西南联大后,一些同学的独立求学精神让江雪为之一震。与江雪同年级的同学,哲学系出了股海光那样力主政治自由、台湾自由主义的开山人物与启蒙大师。她的同班同学中,武汉大学教授刘绪贻,后来着力研究美国历史,学术成就斐然。
独特的学习环境:由于校内没有足够的容身之处,部分联大学生造访茶馆,就着茶桌的一席之地,或是看书写字,准备功课;或是高谈阔论,玩玩棋牌,一处两相宜。后来有些茶馆看到学生人来人往,赶也赶不走,干脆“从善如流”,挂好气灯,摆好桌椅,有的还在显眼处放上一二盆花,添些雅兴,就势做起学生的生意。
艰难的社会环境:昆明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难民涌入,难民给这座边城带来了繁荣和大城市的文化生活;其海量的消费也让这座边城捉襟见肘,物价像野马天天狂窜。西南联大师生与昆明的老百姓一样生活艰难。一九四O年一月起,薪资改按十足发给不再扣其三成,但这时物价暴涨了二十多倍。
综上所述,西南联大的学生生活是艰苦与充实并存的。他们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坚持学习,形成了独特的学习环境,并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中展现了顽强的精神风貌。
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的校舍是由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设计的。在抗战期间,西南联大为了自建校舍,邀请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负责设计。由于经费极度紧张,设计方案多次被要求修改,最终从高楼改为矮楼,再改为平房,最后甚至采用了茅草屋顶和土墙。
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立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及沿海地区的高校面临被摧毁或占领的危险,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教育精华,这些顶尖学府南迁至昆明,并于1938年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设计过程充满了挑战。由于经费不足,设计方案多次被要求修改,从高楼改为矮楼,再改为平房,最终只能采用茅草屋顶和土墙。尽管如此,他们仍尽力在有限的条件下完成设计,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精神。
尽管最终建成的校舍极为简陋,但它不仅是战时条件下建筑设计的典范,更是西南联大精神的象征。校舍的设计不仅满足了基本功能需求,还通过巧妙的空间布局适应了昆明的气候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