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该校的重要学科,其具体情况如下:
所属学科门类
属于工学门类,是教育部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清华大学对口支援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也是14所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入选高校。
成立时间与隶属关系
该专业前身为2007年5月成立的信息技术与应用系,后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自2007年起,清华大学通过“对口支援计划”持续支持该专业发展。
核心课程
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子、计算机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课程,以及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专业方向课程。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从事科研、教育、企业技术管理等工作。
发展历程 :在清华大学的帮扶下,该专业快速成长,2014年获批教育部“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点,2020年升级为“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学位点,并新增人工智能方向。
师资团队 :曾由周立柱、黄维通等清华学者担任系主任,现任院长为清华教授翟季冬。
教学设施 :拥有硬件实验室、网络实训中心等先进教学平台。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从事计算机系统开发、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教育技术等领域工作,社会需求量大,就业范围广。
综上,青海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清华支援,具备学科优势与实践能力,是信息化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以下简称计算机系)依托于教育部对口支援清华大学-青海大学,在教育部、青海省、清华大学和青海大学的大力支持下,于2007年5月成立,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专业。历届系主任均由清华大学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首任系主任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信息领域著名学者周立柱教授担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黄维通教授担任第二届系主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江学者史元春教授担任第三任系主任,现任系主任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陈文光教授担任。计算机系定位于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自筹建起,清华大学从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成立当年率先实现青海省一本招生零的突破。2014年获批教育部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点,2015年开始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现已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共计25名。
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院(简称“计算机学院”)是青海大学的一个重要学院,依托于教育部“清华大学-青海大学”对口支援计划,成立于2007年5月。该学院定位于应用型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计算机科学基础、良好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计算机学院在2024年更名为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院,并获得了教育部“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点和“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学位点。学院现有教师4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0人,多人曾在国外攻读学位或做高级访问学者。学院还建设有多个实验室和研究所,包括青海省智能计算与应用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计算中心和人工智能实验室等。
在课程设置方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数据结构、算法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多个方面。通过丰富的实践项目和案例研究,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此外,学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科研项目,并提供国际交流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