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高考制度的改革

时间:2024-10-30

新高考赋分制度的弊端有哪些

1、缺点:学科偏向性:赋分制度对于一些偏理的科目可能不太公平。由于赋分自主选科后,选择理科科目的考生会挑选更容易的题目,得分更容易,因此在赋分时可能会存在偏向性。区分度不足:由于赋分制度将考生的成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对于一些成绩特别优秀的考生来说,他们的分数可能会被压缩,导致区分度不足。

2、弊端: 学生可能基于功利选择科目,导致某些学科如物理等选择人数下降。 高分考生赋分分数可能显著低于原始分,低分考生则可能显著高于原始分,影响分数的稳定性。 赋分后,考生分数差距可能收窄或扩大,增加不确定性。

3、等级赋分明显忽略了学科难度不同带了的影响,比如物理比地理难学,所有选择物理的都是“高手”,即便看排名,这也是不公平的,所有最终导致“弃物理”现象的出现。

4、赋分对哪些学生不利?新高考赋分制对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的孩子较为吃亏。原因:赋分制条件下,中等偏上的学生选择的考试科目可能是比较热门的理科类考试科目。若参与总排序的学生所选课程不同,将导致赋分后的成绩低于原始成绩。

5、弊端:学生进行功利性选择,“弃物理”现象容易出现。赋分制后,高分段考生赋分分数可能远低于原始分。低分段考生赋分分数可能远高于原始分。考生分数差可能缩减或拉大。高考不分文的优势:极大地尊重学生的选择权,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优势。

高考制度什么时候改革

为2014年开始实施。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起始阶段(1952年):全国开始实行统一高考,标志着新中国高考制度的建立。首次高考于8月15日至17日进行,考试科目包括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外国语(俄、英)。中断与恢复(1966年至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制度被中断。

年恢复高考。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中断了十余年的高考将恢复考试。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招生,这次高考总共570多万考生参加了考试,录取了23万人。

我国高考制度是在70年代末进行改革的。1985年是我国高考体制改革的重要年份,出台了一系列高考政策和实验方案,是高考改革真正全面展开的开端,政策措施主要有:(1)实行招生多元化。(2)实行高中会考制度。(3)实行“3+2”方案。(4)推进标准化考试。(5)试行保送生和招生并轨改革。

实行高中会考制度。国家教委批准了上海开始探索在高中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校入学考试制度的试点。1988年后,浙江、海南、云南、湖南等省份也开始实行会考制度,此后逐步在全国推行。(3)实行“3+2”方案。

直到1994年之前,文科考6门,课程总分是640分,分别是语文120,数学120,英语100,政治100,历史100,地理100分。理科考7门,共710分。考试科目分别为语文120,数学120,英语100,政治100,物理100,化学100,生物70分。

新高考制度是什么样的?

新高考是指改变高考模式,是指由原来的文理科模式改为“3+3”模式高考科目,将由3门统一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自选3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组成。

新高考是指高考考试的科目为3+X,即语、数、外三科不变,考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中任选三科参加高考并计入高考总成绩。新高考的变化有不分文理科改为“3+3”模式、录取模式改为“两参考、一依据”、选考科目采用等级赋分制度、考试时间更改、英语可考2次。

新高考制度,通常指的是中国自2014年开始逐步推行的高考改革方案,其主要目标是打破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新高考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科目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部分科目参加高考,不再要求所有学生参加所有科目的统一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