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父母在体验式教育中注意不要让体验流于形式,体验式教育的重点不是在于体验,而是要注意在体验中落实好教育,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为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知觉表象,使学生乐意去体验。这种情境的创设,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讲一个娓娓动听的导语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也可以创设一个唯美的或感人的。
新课程设计应避免理想化、政治化和模式化,而是面向现实生活的实践,让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学习道德价值,如识别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并学会在多元价值观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强调“生理--心理--情感--个体经验”的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获得深刻体验和成长。
创造真实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地让孩子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比如,学习植物知识可以带孩子去花园或农场,学习历史可以去博物馆或历史遗址。重视过程而非结果:在体验式学习中,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鼓励孩子享受探索和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最终的成果或成绩。
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在体验式教学中,要让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活动和其它实践活动。这是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长时期的不断参与活动,获得大量的知识和经验。
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讲授-接受学习相比较具有如下一些有特点:主动性。在传统上,老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需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即可。而体验式学习可以让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体验式情景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
反思和分享:在体验活动后,与孩子一起反思所学到的东西,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这有助于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作为榜样: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示范如何享受新体验和学习。当孩子看到大人也在积极参与和学习时,他们更有可能跟随。
基于这个想法,笔者在建设班级时注意借鉴这些体验式活动,通过改编来加强班级建设。班级体验式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注重学生个性化体验和团体精神,以生活实践为基础进行学生身心教育。在班级,班主任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收获,在活动中成长。
有条件时还应借助拍照,录像等辅助手段。在观察时要善于思考,最后要写好观察总结,只有善于观察,才可能发现更多的现象、问题,才能更好地拓展主题。每个主题活动都需要学生在“做中学”,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发现型”学习和通过直接经验的“体验式”学习,而不是依赖教师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