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什么时候废除

时间:2025-03-27

1966年至1977年,高考制度的废除源于当时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这场社会运动对教育系统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得高考制度中断了整整十年。直到1977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高考制度才得以恢复,中国社会也重新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系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

高考并未被废除。高考,全称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中国大陆(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一直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选拔优秀人才、促进社会公平和推动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是从1949年开始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废除招生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教育部统一调度,教育部考试中心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教育考试院命制试题。

1966年废除高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治运动影响、教育制度改革以及社会背景的变化。政治运动的影响 1966年,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高考被视为“旧教育制度”的象征,受到强烈的批判。

1952年,全国开始实行统一高考,当年共有9万人参加考试。从初行到暂停再到恢复,中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经波折。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的招生工作会议在太原晋祠宾馆召开。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高考制度不断完善,向着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方向努力。

后果是客观现实,主观愿望强烈与否直接影响后果的好与坏。主观与客观也是一样,主观必须与客观相符,在实践上才能达到主观意愿目标。所以1966年废除高考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差距那么大是实践因素。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于1952年实行,于1966年废除,于1977年恢复。

高考这一选拔制度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6年前,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这一制度在该年中断。高考作为全国统一的高校招生考试,起源于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制度后引入的西方学校考试模式,融合了科举传统和现代考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