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研究

时间:2024-11-25

当前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将评价异化为甄别和选拔的工具,丧失了评价进行教学诊断和教学反馈的功能。日常学生评价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导和依据,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中考或高考这样的升学考试作为评价设计的蓝本,使得日常学生评价在指导思想、评价目标、评价方法、项目设计等方面都出现了偏差,没有实现教学诊断和反馈的功能。

思政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评价范畴应该包括过程性与结果性两个方面;评价指标应该包括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方面。评价范畴应该包括过程性与结果性两个方面。过程性评价又包括课前准备、课中参与以及课后练习与总结三个环节。结果性考核包括作业、考试成绩等内容。

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根据这一特点发挥每个学生自身存在的情感因素,没有按照知、情、意、行的心理学规律进行教育,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失去了思想性和趣味性,违背了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四要素的协调关系,使思想品德课成为空头政治说教,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摇了学习动机。

四是从学科功能的外显状况上看,学科的现实境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应追求广度和深度。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社会对本学科的评价与认同问题、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等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其有效解决依赖于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

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贫乏空洞 经过教育改革,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已经更加贴近了实际,但总的来说内容还是过于贫乏空洞。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高中生来说,内容严重脱节,高中生不会感同身受,会认为其学习的内容没有 用[1]。

主体性原则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同于其他各科的教学,它更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独立探索与合作的机会就越多,创造性情感、学习的欲望就越强,其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教学就越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无效沟通会导致教育目标难以实现,沟通不当必然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

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首先,摒弃过去应试教育下的落后思想。应试教育下,教师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而并非要求学生考高分。

学校加强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加强师资培训等措施,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学校也重视思政课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为思政课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对这类课的整体评价上,学生打分普遍偏低,满意度不高。情感上。情感因素是态度的关键,它不仅会影响行为的倾向,而且会影响人的认知和观念。很多研究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得到学生70%的满意率已属不易。很多学生不太喜欢上这类课程,逃课、上课开小差、睡觉等现象司空见惯。学习热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