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新潮职业技术学校随州新潮职业技术学校简介湖北现代教育集团——随州市新潮职业技术学校,隶属市教育局管理,是省、市劳动部门重点职业培训机构,是一所全日制中专职业技术学校。
随州机电工程学校,创办于1961年,位于风景优美的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内。学校秉承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创新人才。
曾都区职业高中,前身是随州市第二职业中学,于2003年更名为曾都区职业高中并加挂曾都区职教中心牌子,成为全区唯一的国办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国办学校的优势,实施打造国办职教品牌战略,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随州新潮职业技术学校 湖北现代教育集团的随州市新潮职业技术学校,由市教育局直接管理,是湖北省、市劳动部门重点支持的职业培训机构。学校位于湖北省随州市北郊星光社区,占地12000平方米,拥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
随州曾都电子工业学校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电子工业学校,原湖北省农电技工学校教育资源重组设立。以职业教育、对口高考、国内安置、涉外就业为特色,被誉为人才基地、就业摇篮。占地80余亩,能容纳在校生3000多人。学校师资队伍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操作技术高超。
湖北现代教育集团属下,随州市新潮职业技术学校,由市教育局管理,是省级、市级劳动部门重点职业培训机构。学校坐落在编钟古乐之乡、炎帝神农故里——湖北省随州市北郊星光社区,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办学历史长达30多年,员工总数25人,拥有35%的大学学历,5名企业工程师,13名中级职称教师及1名兼职教授。
随州新潮职业技术学校 新潮职业技术学校隶属市教育局管理,是省、市劳动部门重点职业培训机构,位于编钟古乐之乡、炎帝神农故里——湖北省随州市北郊星光社区。学校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有30多年办学历史,教职工25人,其中大学学历占35%,企业工程师5人,具有中级职称教师13人,兼职教授1人。
1、随州新潮职业技术学校随州新潮职业技术学校简介湖北现代教育集团——随州市新潮职业技术学校,隶属市教育局管理,是省、市劳动部门重点职业培训机构,是一所全日制中专职业技术学校。
2、随州机电工程学校,创办于1961年,位于风景优美的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内。学校秉承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创新人才。
3、广水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成立于1997年,由应山县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电大三校合并而成。2001年6月,学校进一步发展,创办了育才高中。位于应山办事处育才路51号,校园占地105亩,实训基地1007亩,建筑面积38540平方米。学校教职工258人,学生3277人。
4、随州新潮职业技术学校 随州市新潮职业技术学校隶属于湖北现代教育集团,是省、市劳动部门的重点职业培训机构,是一所全日制中专职业技术学校。学校坐落在编钟古乐之乡、炎帝神农故里的湖北省随州市北郊星光社区,占地12000平方米,拥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
5、随州第一职业中学 湖北省随州市最早国办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00年晋升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中专教育为主,升学就业并重。学校设备完善,涵盖模具数控实验、修理焊工、电子装配、幼师琴楼、财会模拟、建筑设计、多媒体教学等专业配套设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学习与实践平台。
1、分。根据查询曾都区第三中学官网显示,截止2023年6月,以2022年为例,随州市曾都区第三中学中考分数线在280-530之间,最低录取分数线是280分,因此随州市曾都区第三中学280分能进。
2、随县第二高级中学录取分数线为:463分。随县第二高级中学位于洪山镇中建路159号,是一所历史名校。学校创建于1950年,1978年定名为随县第三高级中学;撤县建市后,于1984年更名为随州市第三中学;地级随州市和曾都区成立后,学校更名为曾都区第三中学;新随县成立,学校更名为随县第二高级中学。
3、随州市曾都区第三中学,建校55年来,已培养出超过一万名校友,其中包括6000多名毕业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学府,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如原中共中央办公厅机关工会主席黄大香、网络中心主任黄景清,以及湖北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黄永生等,他们都是该校的杰出校友。
4、随州市曾都区第三中学。随州市洪山三中全称是随州市曾都区第三中学,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南麓的洪山镇。
5、年,随着随县撤销,学校再次更名,这次成为随州市第三中学,成为襄樊市十八所重点高中之一。地级随州市和曾都区建立后,学校再次更名,这次变为曾都区第三中学。2009年新随县成立后,学校最终更名为随县第二高级中学。从建校至今,随县第二高级中学经历了艰苦创业、稳步发展、腾飞崛起三个历史时期。
6、随州市曾都区第二中学,位于中国专用汽车之都——随州市的北郊区。校园内雪松挺拔,绿草如茵,楼馆亭台掩映于繁花绿树之中,环境幽雅,风景怡人。学校创建于1967年,办学历史悠久,经过一代又一代曾都二中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实现了学校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