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中对于出国留学采取了什么措施

时间:2024-11-24

他们对西学的认识仅是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认知,停留在简单的器物层面,这一时期留学政策粗糙零乱,未能对留学生的选派作通盘筹划,未能调动各地在派遣学生出洋的积极性,这必然影响留学教育的发展。

第三,至于后来留美学生被清政府提前强制召回,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清政府内部部分顽固势力认为日渐西化的留学生摒弃传统,大逆不道。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首次留学运动影响巨大,甚至可以说是幼童赴美留学运动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基于此,这个特点不容忽视。

为培养这样的新式人才,一是派遣人员出国留学,二是开办学堂。派遣学生出国始于1872年的幼童留美。此事由 容闳 倡议,丁日昌支持,曾国藩、李鸿章会奏促成。在派遣留学生的过程中,清政府逐渐认为,出国留学人员应以经过外语训练的成年人为宜。

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派遣的作用 详务派派遗留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事业的人才,从而巩固清朝的封 建统治,但其结果却发展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这是洋务派官员们始料所不及的。 洋务运动期间,派遗留学生出国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主要是: 首先为中国近代工业培养了第一批实业人才。

选派留学生:洋务派还积极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①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此后,又连续派遣了三批幼童赴美。②福州船政学堂也先后派遣三批留学生赴英、法等国学习海军,其中不少人学成归国后成了北洋水师的骨干。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致力于教育改革,以培养新式人才。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举措包括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新式学堂的创建分为三类:语言类、军事类和技术类。语言类学堂旨在培养熟悉外国语言文字的翻译人才,其中京师同文馆最为著名。军事类学堂则专注于培养军事人才,如天津水师学堂和福州船政学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们所学的东西都是过去学校里所没有的东西。它们的开设,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对封建传统教育的突破。(二)派遣留学生 选派幼童赴美。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根据洋务运动的切实需要,第一批留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最终决定选10岁到16岁的幼童出国。按照计划,首期留美幼童名额为120名。从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预计留学时间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当时,国人多视出国留学为畏途,尤其是美国,距离中国万里之遥。

1)洋务运动(2)为了办理洋务的需要,培养工程、机械制造、铁路、军事等方面的专业人材,于是选派一些青年才俊出国留学。中途召回是因为当初派幼童出国学习只想让他们学习知识、科学而不想让他们接受西方的思想。当发现幼童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令他们惊愕的变化时,于是就勒令召回。

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的一次重要改革,旨在通过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清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兴办新式学堂、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等,以期实现国家的强盛和现代化。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