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杜威(JohnDewey):美国教育哲学家和教育改革家,提出了“学习通过经验”和“学校即社会”等重要理念。让·皮亚杰(JeanPiaget):瑞士心理学家和认知发展学家,研究了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过程,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犹太裔物理学家。
他是外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家。他提倡“泛智论”,呼吁学者学习广博知识。
陆谷孙教授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英美语言专业,他是著名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双语词典编纂家、莎士比亚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首届全国师德标兵、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获得者,《英汉大词典》、《中华汉英大词典》主编,复旦大学杰出教授、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首任院长。
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我国最早提倡和从事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的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之一。自编我国第一部工科《高等微积分》教材。在方程求根及应用数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
斯普朗格与李特:文化教育学的思想巨擘 解析《外国教育通史》第五卷第十六章,我们得以深入了解斯普朗格与李特两位学者的教育理念。他们以文化哲学和个性类型学说为基础,共同构筑了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
米丁斯基是苏联的教育学家,是教育起源论劳动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其主张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苏联教育学家米丁斯基认为鉴于公元前2500的埃及学校是人最早的有史可查的古老学校。
夸美纽斯是“教育之父”,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学之父”。区别:教育的出发点不同。夸美纽斯的秩序观假借上帝,关注天然生成的自然秩序,赫尔巴特的秩序观则由社会出发,关注社会整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理论基础不同。
莱曼·弗兰克·鲍姆(Lyman Frank Baum)(1856——191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绿野仙踪》(又称《奥茨国的魔术师》)、《鹅妈妈的故事》《鹅爸爸的故事》。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