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这位杰出的艺术家出生于1895年,诞生于江苏省宜兴市。他从小就展现出了艺术天赋,通过父亲的教导开始了绘画学习的旅程。1919年,他远赴法国,进入了著名的高等美术学校深造,这标志着他艺术生涯的新起点。学成归国后,徐悲鸿将他的艺术才华奉献给了祖国,投身于美术教育和创作。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
徐悲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擅长中国画,油画,尤精素描。他的画作满含激情,技巧极高。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奔马最能反映徐悲鸿个性,表达他思想感情。他的绘画创作坚持“师法造化,寻求真理”的原则。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擅长画马。他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 徐悲鸿公元1895年生于宜兴县一个穷教书的人家。早年的生活甚为艰苦,1942年他在一幅作品题诗中曾说“少小也曾锥刺股”,以此来形容他年轻时的生活艰难。徐悲鸿的父亲是位半耕半读的村塾老师,同时也是位乡间画师。
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
年徐悲鸿再次赴沪,在友人帮助下,在“暇余总会”(当时的赌场)一隅借住,刻苦创作,同时到夜校学习法文。他画了一匹马,寄给审美书馆馆长高剑父。其弟高奇峰十分赞赏他的画艺。这时,徐悲鸿虽考取了震旦大学,但无钱进学,幸好得到高奇峰的资助。后又结识了康有为,得有机会观摩康所收藏的碑帖。
1、”这话激怒了具有满腔爱国热血的徐悲鸿,他严肃地说:“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从此,徐悲鸿怀着为我中华民族争光的决心,刻苦努力,经常到罗浮官、凡尔赛等巴黎各大博物馆临摹世界名作,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间不出来。
2、不过,那时的中国人很受外国主义者歧视。徐悲鸿在一位外国学生的挑衅下被激怒了,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祖国,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到底谁是天才,谁是蠢才!”徐悲鸿的话语令我感叹:一个中华儿女竟有如此远大抱负。
3、《我代表我的祖国》读后感 今天,我看到一篇短文——《我代表我的祖国》,写的是我国着名画家徐悲鸿在外国留学被外国学生挑战,徐悲鸿怀着为国争光的激情,努力学习,获得了成功的事。读完这篇短文,我心中感慨万千。
4、我一定要刻苦学习,将来为社会贡献,让那些外国人对我们刮目相看。我一定要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让老百姓都过想幸福快乐的生活。我相信,只要我肯刻苦,肯努力,徐悲鸿老师的成就,就会是我的未来。他那种为祖国争光的精神,令我敬佩。他的那种爱国主义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徐悲鸿(1895-1953年),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
年7月19日,徐悲鸿出生于中国南方的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在烟波浩渺的太湖之西15公里。 徐悲鸿:(1895-1953)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四岁入塾,从父习画。年甫弱冠,东渡日本,翌年赴法,师事达仰,继入徐梁学院及巴黎国立美术学校 1921年游学德,1927年归国,任中大艺术教授。
徐悲鸿出国已经是1919年了,官费留学法国,1927年回国。
年,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在欧洲留学。那时,中国留学生在外国,不仅经济上困难,而且政治上受歧视。有个洋学生向徐悲鸿挑衅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是把你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两人最终各奔东西、各寻良人 后来徐悲鸿被邀请前往印度讲学,孙多慈也慢慢地对这段感情没有了希望,孙传瑗便开始打算给女儿办婚事,看上的是当时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两个人通过王映霞的介绍得以相识,在一起谈恋爱了两年的时间,便在1940年结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