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中傅雷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文章简介:《傅雷家书》是作者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书。第一封家书写作的时间是当儿子精神消沉的时候,第二封家书写作的时间是当儿子欣喜成功的时候。这两封家书从两个方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那一份动人的舐犊之情。
在傅雷的教导之下,傅聪定下了自己的“三大原则”:不入英国国籍;不去台;不说不利于祖国的话,不做不利于祖国的事。结合傅雷在国内的遭遇以及傅聪在英国的处境,傅聪能定下这些原则是非常可贵的,而这离不开傅雷对傅聪的教育。
在傅聪出国前傅雷是对傅聪的个人问题给了以下意见:傅雷以他自己出国后感情的波动为例给傅聪提醒出国后双方的观点可能会变化,双方的感情可能不稳定,让时间去考验便可。同时也建议他以学问第一,爱情第二。
生活细节 傅雷先生对于傅聪的要求是极严格的。比如衣食住行的规矩比如饭桌上要讲礼仪,吃饭不能发出声音等等方面。傅雷先生在教育孩子时,是从各方面去向他提出自己的建议,事无巨细,只为了让傅聪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以后的人生道路更平坦。
举了贝多芬的故事来说明别信童子功、要坚韧不拔、坚信自己能成功永远找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最棒的教授作为自己的老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关键的一部分的道理信傅聪有“钢琴诗人”的美誉,其父亲是著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傅雷。我们熟知的《傅雷家书》即是傅雷夫妇写给傅聪和儿媳的家信。
对傅聪的教育,傅雷可以说是倾尽心血。傅聪的钢琴启蒙教育是雷垣完成的,雷垣是傅雷的一位好友,傅聪对音乐的理解让雷垣很是惊叹。为了傅聪的学习,傅雷夫人卖掉陪嫁的首饰,给傅聪买了架钢琴,傅雷则亲笔端端正正地为傅聪抄五线谱。出于新鲜感,刚开始,傅聪每天放学回家,立马扑到钢琴上开始练习。
他深知作为父亲,通过与儿子的交流,可以间接地将这些观点传递给其他青年,为他们提供思考的启示。这不仅是对傅聪个人的教育,也是对更广泛青年群体的影响。书信中,傅雷不仅关注音乐与艺术的修养,更着重于生活细节与做人的品质。
傅雷在“文化大革命”之初,受到巨大迫害。1966年9月3日凌晨,愤而离世,夫人朱梅馥亦自缢身亡。 傅雷的信在“文革”中遗失了,其时傅家家产尽数被抄,傅聪的信也未能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