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本名公瑾,贵溪人。德十二年进士,官至吏部,华盖殿大学士。对别人诚实。人才第一,世人看重其书。金,仿佛拱墙。仁义行为也美,但唐僧的肉太肥太滞,太老太幼稚。书单给人印象特别深刻。嘉靖二年,他出按黄庄时,力劝归还侵占百姓的财物,禁止兄弟姐妹献庄田,颇得皇帝称赞。
提起大明的奸臣,首推当属严嵩、魏忠贤,严嵩字惟中,号勉庵、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弘治十八年乙丑科进士。明朝著名的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63岁拜相入阁。严嵩特别擅长写青词(其实是他儿子严世藩写的,他儿子是他的是智囊)。
李东阳(1447~1516) 汉族,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今属湖南),明朝长沙府茶陵州人。明代后期,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书法家、政治家。历任弘治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生平 幼习书法, 4岁能写径尺大字,代宗曾召试,喜而抱至膝上,赐果钞。英宗天顺八年(1464)进士,授编修。
1、太学博士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教授儒家经典,指导学生学习,并参与国家文化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太学,即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位于今天的北京市雍和宫附近。国子监聚集了各路英才,太学博士在这里发挥专长,培养人才。 太学博士虽然学术造诣深厚,但职位并不高,通常属于从七品。
2、古代的博士不是学位名称,而是职务名称,相当于现代的XX专业顾问。 太学即国子监,位于今北京市雍和宫附近是古代科举制度的最高学府,相当于现代的国家图书馆。
3、仅凭“博士”两字不好说,清朝文官官职中,“太常寺博士”是七品,“国子监博士”是从七品,“五经博士”是八品,“钦天监博士”是从九品。“皇亲”一般讲“皇亲国戚”时用,但具体什么意思最好把前后语境发上来看看。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六国时有博士, 秦 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 汉文帝 置一经博士, 武帝时置“五经”博士,职责是教授、课试,或奉使、议政。 晋置国子博士。
博士在古代是一种通晓史事的官职,专门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传授学问,培养人才等。据史料记载,伏生是秦时的博士,其学问高深,尤其精通《尚书》,年逾九十,仍能口授《尚书》二十八篇。汉朝基本沿袭了秦朝的设置,只是增加了十来个名额。汉朝的“博士”为太常属官,俸禄为六百石。
博士在古文中是官名,始于战国时代,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传授学问,培养人才。秦汉时,博士职责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唐代设国子、太学、四门等博士,还有律学博士、书写博士、算学博士等,均为教授官。
汉代博士为太常属官,官秩为六百石,员额多至十人。汉代武帝采用公孙弘建议,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到了唐代,设置国子、太学、四门等博士。另有律学博士、书写博士、算学博士,府学、州学、县学博士之称,均为教授官,而非中央官学传授儒经学官的专称。
1、古代掌管国子监的人为国子监祭酒。国子监祭酒是国子监的最高长官,从三品。元代的著名学者许衡便做过国子监祭酒。在清代对国子监的管理尤为重视,主要机构有绳愆厅、典籍厅、典簿厅等负责具体的工作,是在祭酒的领导下开展教育管理活动。
2、国子监祭酒是古代掌管国子监的人,负责国学诸生的训导工作。国子监是古代的官方学府,祭酒是国子监中的最高职位,属于从四品官阶。祭酒之下设有司业,为正六品官阶,协助祭酒管理国子监事务。在国子监内部,设有绳愆厅、监丞、博士厅等部门。
3、国子监祭酒 国子监。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一人。正六品其属,绳愆厅,监丞一人,正八品博士厅,《五经》博士五人。从八品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助教十五人,从八品学正十人,正九品学录七人。从九品典簿厅,典簿一人。从八品典籍厅,典籍一人。从九品掌馔厅,掌馔二人。
4、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礼仪和祭祀,乐师掌管音乐和教育。相是辅导君主礼仪的临时职位,一般由诸侯、太史或大行人担任。 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掌管王家膳食的称“膳夫”,掌管王家车马的称太仆,负责王宫警卫和教习武艺的称为“师氏”,王宫的卫士叫做虎贲。西周开始王宫使用宦官做杂役,称为寺人。
5、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令之职,朝廷大政参议焉。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起居舍人二人,从六品上。通事舍人十六人,从六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