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家、出版人、前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张倩仪推出了一部专著《大留学潮》,书名里的“留学潮”指的就是这一批人,从甲午战争后到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竞相出国留学,形成一股大潮。
热潮,第一波出国留学的浪潮,以公派的访问学者为主,自费留学生非常少见。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第二波留学人群中涌现了大量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目的的自费留学生。在这个时期以及之前,留学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欧洲国家和日本。
清朝末期至民国期间是留学的热潮时期。以下是 中国留学运动的兴起,与西方列强入侵和近代化的步伐密不可分。自清朝末期开始,随着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只有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和文化,才能振兴国家。因此,留学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途径。
从19世纪70年代起,因办“洋务”的需要,清政府开始成批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到20世纪初,因推行“新政”而派遣得更多;同时,广大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纷纷争取到国外学习,从而形成留学热潮。
中国最早的留学生始于十九世纪中期,也就是清政府时代,第一个留学美国的中国人是容闳。1854年容闳从美国的耶鲁大学毕业,他回国之后,将西方的文化带回来,想让自己的国家慢慢走向富强的文明之国,后来他努力让清政府派出了一百二十名学生到美国学习,但因为清政府内部思想陈旧保守,最后把他们都叫回来了。
1933年,又开始公开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学生。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的留学事业再一次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从当年政府留学生派出的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这种冲击的强烈程度。从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自1932年起,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并于1935年,达到高峰1033人。
中国现在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状况表现良好,越来越多人出国留学或是移民,这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