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曾被取消又被恢复,这是怎么样的一段历史?

时间:2025-01-05

高考曾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取消,而十年之后,教育部重新恢复了高考制度。作为很多人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高考的存在帮助很多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没有高考的时代,人们只能依靠举荐或者察举制度来选拔人才,而这样的方式太容易让有心之人利用,也会让一些富有的人夺得机会,而贫困的人无法被认可。

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1966-1976年是由工、农、兵推荐上大学)。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十余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1978年恢复高考,是国家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恢复了高考制度,也开启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新篇章。高考的恢复,不仅改变了数以百万计考生的命运,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对社会进步和国家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考是在1977年恢复的。中国的高考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暂停,直到1977年恢复。这一决定标志着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转折点,恢复了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制度。下面详细介绍相关情况。历史背景。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开始重视教育的重建和恢复。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被重新确立为国家教育的重要部分。

此外,恢复高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过去,因教育机会受限,众多来自底层的年轻人才无法改变命运。而高考的恢复,为他们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通过自身努力和才能,获取高等教育的机会,实现了个人命运的转变。恢复高考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起始阶段(1952年):全国开始实行统一高考,标志着新中国高考制度的建立。首次高考于8月15日至17日进行,考试科目包括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外国语(俄、英)。中断与恢复(1966年至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制度被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