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废除高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治运动影响、教育制度改革以及社会背景的变化。政治运动的影响 1966年,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高考被视为“旧教育制度”的象征,受到强烈的批判。
高考是从1949年开始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1971年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办班,恢复招生,招收的新生初中毕业即可,废除招生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教育部统一调度,教育部考试中心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教育考试院命制试题。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于1952年实行,于1966年废除,于1977年恢复。
我国高考制度在1971年是被废除考试制度。 我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1904年清朝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后,于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1983年,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高考报名时可以自由选择,一般选择为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
1977年之前不可以高考的原因及恢复高考之前读大学的方法为:通过“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1966年6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废除高考制度,高考被认定是为资产阶级培养接班人。1970年,部分大学在“七二一”指示下,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高考全称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于1952年实行,于1966年废除,于1977年恢复。是一种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选拔形式。以高考成绩为依据,国家按照此次考试总成绩的差异将学生分进与其考试成绩相当的学府。
高考并未被废除。高考,全称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中国大陆(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1952年中国施行高考制度,1965年12月废除,实行了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新招生办法。由于只片面突出政治.不讲文化考查,致使高等教育质量空前下降,造成一个时期我国建设事业人才匮乏.一代人的培养和成长被贻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