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会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未来,语文高考有15%考生做不完是正常的。 阅读面: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还是存在区别的,普通阅读不像高考语文阅读那样精细,要求你掌握中心思想和某关键句的作用和意思,平常你在阅读文章得时候一般不会考虑这么多的。
自由度不同;新课标高考语文大阅读有两道题即11题和12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任意选择其中的一道题作有一定的自由度。赋分不同;新课标试题的满分为25分。阅读文本不同;传统试题的阅读文本都是当代散文,2010年的《灯火》,2011年的《针挑土》、2014年的《听雨》等。
高考语文试卷通常分为阅读理解和写作两个主要部分。语文科目的核心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两方面。阅读理解不仅是考试的一部分,更是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题,可以考察学生的多种能力,例如抽象思维与概括能力,以及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这些都是在考试范围内的,高考阅读题是有很多选择,而且难度不小,与中考相比,高考阅读考察基础知识能力能力更强。
高考阅读基本都是课外的,有时可能是那些复习题中的文章。古文不可能考学过的文章。诗词鉴赏是随便出的,不过问的问题基本就那几类。
最大的区别就是思维能力的提升。初中毕竟是义务教育阶段,而且考试多考课内的,比如文言文有一篇是课内的,还有名句。高中只有名句默写有几句是课内的,其他全是课外的。而且初中的阅读理解浅显易懂,高中的阅读理解高深莫测,要抓住中心意思需要一点语文功底。
论述类文本阅读:包括现代文阅读中的论述类文本,题型设置是三道选择题,选择题可以分为几种,例如概念词语理解、句子理解、信息删选、推断想象等。文学类文本阅读:包括现代文阅读中的文学类文本,常见的题型有作用题、含义题等。
语文阅读方面坚持做阅读理解。如果能够做到每天至少练习一篇阅读那就更好了。做完之后与参考答案作比较:有哪些点是你没想到的?又有哪些点是回答得不够准确的?不要看了答案之后只是“哦,原来是这样”就过了,一定要学会分析你为什么没答上来,比如审错题意、阅读抓取关键信息能力差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