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儿本身事例上来看,我们当初选择做“鸡头”是正确的(虽然女儿到了那所学校也不一定就是“凤尾”,因以几分之差而到自费校区,排名应该还是靠前的)。在现在的学校,女儿从学习委员,到副班长、第一批入团、校三好学生,班里惟一的区三好学生。如果问女儿上初中这大半年来的收获是什么,那就是勇气与自信。
在中考择校中,应该选择“鸡头”还是应该选择“凤尾”。个人觉得应该选择凤尾。“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这句话意思是宁愿做鸡的头冠也不愿意去做凤凰的尾巴,形容宁愿在一个等级次一点的环境里崭露头角,锋芒毕现,也不愿意在一个高等的圈子里默默无闻。
升学择校时,家长和学生经常面对一个抉择:是选择一所排名靠前的学校做“凤尾”,还是选择排名一般的学校做“鸡头”。在中国,家长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极高,每当毕业季来临,择校问题便成为心头大事。这种抉择往往涉及到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影响,以及教育环境和竞争压力的权衡。
研究显示,美国经济学家发现,孩子的相对排名可能影响其未来学业成就。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排名靠前的“凤尾”学生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可能导致自我认知不足,而“鸡头”学生则可能因得到更多鼓励而保持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鸡头”就一定好,因为同伴影响和学校环境也非常重要。
凭我的经验来说,选择鸡头要比选择凤尾要好一些。虽然鸡头所对应的学校,可能教资什么的会差一点。但问题是你是鸡头啊,所以你就可以拥有更多的资源,虽然师之力量偏弱,但是都偏向你的。
在中考的择校中,我还是会选择鸡头,而不是凤尾。
我认为是“鸡头”好,俗语也说过“宁当鸡头不做凤尾”。以我个人的高中经历来说,我做过高一两学期的“鸡头”,然后文理分科就到了重点班变成了“凤尾”或者“凤腹”。
第一种观点认为,“鸡头”位置更优越。在普通学校,孩子因为成绩突出而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这能极大地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这种身份认同感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至关重要。相反,第二种观点强调“凤尾”的价值。重点学校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广阔视野与更多机会。
分析:如果当时孩子选择了直属中学的“重点班”,在重点班学习,以为自己是“鸡头”很可能会自满,然而他选择了去全市最好的高中当“凤尾”,顶着压力,挑战极限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而不是择专业,不能浪费高考的每一分。因此我去了一个惊险命中的学校,并且惨遭调剂,这回可要当四年的凤尾了,我现在对当时的选择很后悔,学了不适合的专业,也因为成绩只不过是中等也转不了专业,非常难受。基于这几次的经验,我是坚决支持当鸡头要好于凤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