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首次把英语列为高考科目是1983年。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这一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在1984年以后将英语列为高考科目了,与数学、语文并列。以此为导向,中国大陆的高中课程,基本上以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课程的必修课。
1983年,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高考报名时可以自由选择,一般选择为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
1984年,中国教育部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这一改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也标志着中国教育体系的重大变革。从那以后,英语与数学、语文等科目并列,成为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具有纲领性的高考招生文件《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零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中规定了考试科目。
1978年《教育部关于1978年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省、市、自治区组织考试、评卷。分文理两科考试。文科(含哲学、外语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工科(含医农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
2017年高考考英语。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油田、矿区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1984年9月,英语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
1981年,英语列入考试科目,以30%成绩计入总分或者参考,另外在理科中增加了生物学科,文6理7模式形成,直到1994年。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数学120,英语100,政治100,历史100,地理100分。理科考7门,共710分。考试科目分别为语文120,数学120,英语100,政治100,物理100,化学100,生物70分。1983年,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高考填报时可以自由选择,一般选择为英语)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