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英语课程改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时间:2025-02-05

是60年代开始。中国在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因与苏联的关系极为密切,主要以俄语作为第一外语,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特别是1983年以后,英语在高考中,同语文、数学等科目一样同等对待。以此为导向,中国大陆的高中课程,基本上以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课程的必修课。

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英语课程改革。在此之前,由于与苏联的密切关系,俄语被视为第一外语。然而,自1960年代起,英语逐渐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首选外语。特别是1983年以后,英语在高考中的地位提升,与语文、数学等科目并重。这一变化促使高中阶段将英语设为必修的外语课程。

中国开设英语课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开始意识到学习西方语言的重要性。19世纪60年代,京师同文馆开办之前,中国的英语教学主要局限于外国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

英语教学在中国的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在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期间,由于与中国苏联的密切关系,俄语成为中国的首要外语。从60年代开始,中国逐渐转向英语作为主要外语,尤其是从1983年起,英语在高考中的地位与语文、数学等科目等同。

自上世纪末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经历了6个发展时期。20世纪以前的外语教学:我国的外语教学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回国子学是我国有史料可查的最早的外语学校,主要用来培养译员,学成后排充各官府译史。随着与外国交往的增加,出现了一些外语学校和重视外语的洋务学堂。

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这一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在1984年以后将英语列为高考科目了,与数学、语文并列。以此为导向,中国大陆的高中课程,基本上以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课程的必修课。1984年9月,英语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