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阶段(1952年):全国开始实行统一高考,标志着新中国高考制度的建立。首次高考于8月15日至17日进行,考试科目包括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外国语(俄、英)。中断与恢复(1966年至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高考制度被中断。
截止至2019年有五次高考改革,具体如下:2000-2001年:实行“3+小综合”模式。在原来全国统一高考实行的“3+2”模式(1994年-1999年实行)基础上,2000年,江苏高考变成“3+小综合”。
高考改革的时间为2014年-2018年,分为试点阶段、扩大试点阶段和升华改革阶段。试点阶段 2014年入学的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开始实施,新高考改革第一批试点省份:浙江、上海。
高考改革的推进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0年——2015年)(1)推行多轨化、分层次的学科知识考试改革对现行高考实行多轨化改革,打破所有考生考一张试卷的格局,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科和层次,高校在录取中可自主提出学科和层次要求。
第二批新高考省份(4个)第二批新高考改革省份有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4省市,2017年启动,2020年首届新高考,高考采用3+3模式,不分文理科,其中第一个3为语文、数学、外语,第二个3为3门选考科目。
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2010年—2012年 3+学业水平测试 这次模式与上一次改革大体一致,但是“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只包含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一门得A即高考总成绩加1分,除选修的四门得A即高考加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