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和新课堂改革,就是从教材,教法两个方面去改革创新应用。在“双新”改革背景下,教育应面向人人、适合人人,学校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出彩和成才的机会,学生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出发点和归宿。双新工作与课堂革新并不要求进行断崖式的改变,这是不切实际的。
教育“双新”是指新课程、新教材。学校不仅是教学、考试的地方,更是使人成长的地方。教育首先是使人有人性,其次才是培养学生未来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并有服务国家的能力,如果不改革现有的学校教育和评价体系,是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的。
双新指的是新课程、新教材。双新指的是新课程、新教材。双新的核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它强调育人为先,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双新是指新产业、新技术项目,其中新产业项目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重点项目,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诞生并应用而出现的新的经济部门或行业。
2019年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本质,是基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改革。”浙大附中校长申屠永庆说出了他对“双新”改革的理解。去年,浙大附中被认定为“双新”国家级示范校,为了把改革落实落细,这一年来下足了工夫。除了对新教材吃透,也需对原有课程进行重构。
这种改革是指新教材、新教师、新教学方式的改革,旨在推进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和多元化。三新教育是教育新理念、新格局、新本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明确要求。
2024年的教育改革将涵盖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全面实施,以及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深化推进等多个方面。首先,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三新时代将在2024年秋季全面到来。新课标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
1949年到1957年 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这个阶段我国进行了三次学制改革,即1951年、1953年和1955年的改革。这三次改革主要围绕课程设置、教学时数、考试方式等进行,目的是让新中国的学制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1958年到1965年 教育大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