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儒敏看来,现在的语文课最大的毛病是千人一面: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有针对性的。近年来已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开始重视考察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察来设计试题。
本文主要针对新高考过渡时期语文学科的调整和变化,为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提供详细信息。注意,本文内容仅针对全国卷,2022年新教材省份为:辽宁、海南、山东,其余省份使用旧教材。
考试形式上,新课改摒弃了以往的阅读理解、填空、改错等传统题型,新增了阅读与理解、文言文阅读与翻译、写作等新题型,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方式上,新课改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
高考语文题目透露哪些新趋势如下:第一个变化,实用文类文本阅读题中将历年所选的新闻类阅读材料变成了科普类阅读材料。高考语文全国卷在实用类文本的考查上,起初所选择的阅读材料是传记,从2007年考到2016年,考了10年;接下来是新闻,从2017年考到2021年,考了5年;今年换成了科普类文章。
此外,历史、政治、地理等文科科目将着重于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公民意识。改革还延长了语文科目的考试时间至5小时,这一调整旨在提高学生的答题质量和减轻考试压力,为学生提供更充裕的时间来思考和答题。
对于语言的设计环境改革也会加大,对于古典名著的检查,会加大人们对于古典名著的了解,而且也会对古典名著的题目比较关注,会让人们去背诵这样的文章,会加大文化的传播。
最后一点,命题出现了创新,现在的试题更加开放,考点也更加灵活,材料的文体以及组织形式也更加多样,不局限于原来的史传文。无论怎么说2022年的高考语文考试已经落下帷幕,现在能做的就是分析今年的试题,吃透真题,拿捏住命题组的想法。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在题型上没有太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