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留洋有朝廷的大力支持由于当时是官方主张派遣官员留洋,于是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官员们无尽的支持,由于是政府的需求,官员们出于争求名利的需求,他们大都热衷于去做这些事,这也将给他们带来名利方面的满足,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机会。
在晚清的时候,官员之所以争相出国留洋,主要是因为这是一个肥差,可以进行售卖一些东西,而且还有相应的补贴,另外还可以开拓视野,所以很多人都想出去。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初,这时期很多人出国的目的是学习其他国家的制度文化,来丰富自己国家的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但由于战争需要,军事技术的学习还是当时的主流。
官派留西洋学生每人每年给经费1200(美)金为率。可是学部规定官派留日学生每人只需要补助400、450、500日元不等。如此,一个留欧美学生的补助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去留日。赴日留学不仅省下经费来,更可以多派出学生出国。中日两国文化相似,留学生比较容易适应。
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
出洋留学 清乾隆二十五年曾祖父万榜,因经营商业,携家眷于自原徽州府婺源县到广州府定居。在南海县申请入籍,经南海县府批准入籍。父詹兴洪,以代写书信刻印章谋生。清同治元年至十年詹天佑幼年就学于私塾,清同治十二年詹天佑入美国康奈狄克州威士哈芬(West Haven)小学。
而且曾国藩对自己的人格修炼提出的诚、敬、静、谨、恒,近乎圣人的要求,直到今天,依然能让人们在修身养性上受益匪浅。曾国藩被视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获得了人们的极高历史评价,甚至评价其“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其实是太美化他了。
李鸿章不是卖国贼。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
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此外,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李鸿章积极学习新鲜事物,如一次他召集了一群留洋回国的青年官员开座谈会,突然对数学感起了兴趣,逮了一个留洋生问他什么是“抛物线”。小伙子从函数到方程式费了好大劲解释了半天,李鸿章仍是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