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种孙的生平

时间:2024-11-15

傅种孙,这位1898年2月27日出生于江西高安的杰出数学家和教育家,以其卓越贡献在中国数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在学术生涯早期,1920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随后在该校担任讲师,直至1926年。

傅种孙,1898年2月27日出生于江西高安县珠湖村,幼时左腿因疮疾微残,但眼神犀利,声音洪亮,才思敏捷。父亲傅元弼,秀才出身,教他研读古籍,奠定了他的桐城派古文基础。1910年元弼去世,遗愿激励他坚持学业。尽管家庭贫困,傅种孙通过勤工俭学进入南昌省立二中,对几何尤其热衷,曾撰写轨迹论文。

傅种孙作为教授会主席,坚决支持学生,代教授会拟的罢教宣言,出词中理,有力有节。 解放之初,北平军管会对北平师范大学前途颇为用心。傅种孙以其勇于任事的精神,挺身而出,为保存北平师范大学元气,立功甚伟,成为一时物望。共产党也十分器重他爱国爱校的坚强意志,于1949年春授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及北京市人民代表。

傅种孙的严谨、朴实的治学态度和全心全意从事教育事业的精神给张远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交通阻塞,张远达不能上北师大读书,便转入武汉大学数学系三年级借读。翌年因考试成绩优良,受到曾昭安教授的青睐。在曾的帮助下,武汉大学将张远达改为正式生。

1948年9月,汤璪真应北平师范学院(即北京师范大学)袁敦礼院长和数学系系主任傅种孙之请,返回母校任教授兼教务长。数学系编印的迎新特刊(10月28日)对汤做了如下介绍:汤璪真字孟林,本校民八数理部毕业,留德,武大老教授。好深思,长基础,于几何逻辑、绝对微分诸科之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往往能发人之所未发。

对后辈弟子,他倾力提携,如傅种孙,通过培养他成为我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在20世纪30年代,北京大学数学系在冯祖荀的推动下有了显著进步,还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交流,为我国数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他参与了中国数理学会的创立,推动了数学家在全国范围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大学毕业后由老师傅种孙教授介绍到北平师范大学附中任教。他一边教书一边发愤钻研数学,写出了优秀的数论论文《相合式解数之渐近公式及应用此理以讨论奇异级数》,获得了当时为纪念高君韦女士有奖征文第一名。清华大学杨武之教授发现了这位才华出众的青年,立即于1937年6月聘请他去清华大学算学系当助教。

然而,他的学术生涯并未因职务变迁而平顺,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受了残酷的迫害,最终在1968年含冤去世。余介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贡献显著,他编写的30多种中学数学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如《复兴高中几何学》、《高中代数》等,影响深远,被多家大出版社所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