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小学教育

时间:2025-01-05

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基础心理学内容简介

1、针对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们,《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基础心理学》是一本专门设计的教材。它的编写理念注重两点:首先,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紧密结合。

2、本篇文章是关于《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基础心理学(第2版)》的详细介绍。该教材由沈德立和阴国恩两位专家共同编撰,是对第一版教材的修订升级。在内容上,编者着重于反映2003年以来基础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保持教材的时效性和实用性,特别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确保内容与教育实际紧密相连。

3、这是一本关于基础心理学的教材,专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设计。它由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是该系列的第一版,发行于2007年7月1日,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书籍采用平装形式,共有235页,适合学生和教师深入学习和研究。正文语言简洁明了,使用的是简体中文,方便中国读者理解和掌握。

4、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阐述人文社会科学的具体内涵、内部结构和历史脉络;近现代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哲学、历史学、文艺学以及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重要突破;阐述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趋势,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5、从结构上,《心理学》分为学习心理、人格塑造与心理素质提升、学校群体心理与教学心理等部分。它详细探讨学生的学习原理和过程,包括学习兴趣、动力激发与培养,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及智力开发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指要目录

第一章: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论 研究对象:探讨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需求。学科性质:介绍学科定位和研究目标。心理发展特征: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交发展关键阶段的探讨。研究方法:介绍常用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工具。自测题: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答案解析:提供自测题的答案解析。

第三部分:模拟试卷,旨在通过实际应用,检验学习者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一环节通过设计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的问题,帮助学习者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指导后续的学习方向。通过此目录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情境中,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要 小学教育心理学深入探讨了儿童成长与学习的关键要素,旨在提供全面的教育指导。首先,我们关注儿童的发展。第一编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主题,强调教育的核心是关注每个个体的成长,理解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推动其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视角也日益重要。《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指要》揭示了当前教育体系中教师教育的转型需求。教师角色正从传统的封闭型向开放创新型、从数量导向转向质量提升型,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素质构建者。这种变化要求教育课程必须进行革新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

这本学习指导书专为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制定的小学教师进修项目设计,针对小学教育专业高等师范专科中的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它深度解析了该课程的核心理论,详细剖析了各章节的知识架构,旨在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中提供了章节学习策略和途径的指导,旨在提高学习效率。

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基础心理学内容简介

针对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们,《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基础心理学》是一本专门设计的教材。它的编写理念注重两点:首先,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紧密结合。

本篇文章是关于《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基础心理学(第2版)》的详细介绍。该教材由沈德立和阴国恩两位专家共同编撰,是对第一版教材的修订升级。在内容上,编者着重于反映2003年以来基础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保持教材的时效性和实用性,特别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确保内容与教育实际紧密相连。

这是一本关于基础心理学的教材,专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设计。它由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是该系列的第一版,发行于2007年7月1日,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书籍采用平装形式,共有235页,适合学生和教师深入学习和研究。正文语言简洁明了,使用的是简体中文,方便中国读者理解和掌握。

从结构上,《心理学》分为学习心理、人格塑造与心理素质提升、学校群体心理与教学心理等部分。它详细探讨学生的学习原理和过程,包括学习兴趣、动力激发与培养,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及智力开发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说明 (一)必修课程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录音课18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要求:明确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以及小学教育面临的实际的心理学任务,使学生确立科学的儿童观和科学的教育观,并根据所学的理论总结和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