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因如下:留学热 ,在当时一股浓烈的留学热弥漫全国,其声势之大决不下于今天,留学牵动着成千上万青年学子的心;“镀金”如果一个人能出国一趟,一回国身价百倍,金光闪烁,好多地方会抢着要,就成了抢手货;当时国外环境和平以及教育环境比较好并且科技发达思想先进。
2、因为医院的护士说很爱看这本书,季老觉得只要书对大家有益,就值得买。在北大校园里,季老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出门时提一个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是面带笑容;他像一个老农,声音低沉,平易近人。
3、那时候他们在德国的日子很苦,之前晓松谈过他的父母亲就是在德大学任教,后来连书都没得教了,每天吃的食物都没有保证,以致那些年在德的艰苦岁月养成了他父亲每次吃完饭时,舔盘子的习惯,有次央视在他们北京的家里采访,他父亲下意识的的去舔盘子,被晓松给阻止了。
4、年,年轻的季羡林踏上了赴德求学的旅程,这一去便是他长达十年的海外生活。多年后,当季先生已是一位学术界的泰斗,步入晚年,他回顾这段历程,用一部名为《留德十年》的作品[1],以时间的线索,详述了自己当年背井离乡,选择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深造的经历。
1、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1941年,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在季羡林留学德国期间,他通过好友田德望认识了街坊迈耶一家。他当时正在写博士论文,论文需要先打成清稿再送给教授看。
2、年,季羡林到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修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并加学南斯拉夫文。1937年,开始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1941年,获博士学位。从西克(Emil Sieg)学吐火罗语、《十王子传》、《大疏》、《梨俱吠陀》。
3、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4、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1935 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
季羡林代表作品:《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牛棚杂忆》。
季羡林的作品有《天竺心影》、《忆往述怀》、《病榻杂记》等。《天竺心影》:本书主要回忆了作者在印度旅游的全程:从初抵德里开始,到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再到印度普通一家人,印度佛教、印度历史,最后离别印度。
季羡林的作品有:《季羡林文集》 ,《清塘荷韵》, 《听雨》, 《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事儿》,《季羡林谈人生》,《母与子》, 《三个小女孩》。
《季羡林文集》:这是季羡林先生的一部综合性作品集,收录了他的多篇学术论文和散文,展现了他在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清塘荷韵》:本书是季羡林先生对生活中小故事的回忆和感悟,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1、季老认为读书是天下第一好事,一生阅书无数,也好收藏书。季老有几间房子专门用来放书,如果别人问他要书,他宁可买一本新书送给别人,也不愿把自己的藏书拿来送人,真是“爱书如命”啊。五: 季老的座右铭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3卷。3,《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事儿》 ,是季老谈在清华5年求学的事儿。这是他青年读书的黄金时代,也是学术研究的发轫阶段。
3、我想起了央视关于孝敬父母的两个公益广告,一个是多年前季羡林季老做的,“孝敬父母,传统美德”,“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种难以名状的遗憾。另一个是别让等待成为遗憾,一个孩子对奶奶说“等我长大了就让您享福”。
4、人活到极致,意味着在待人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上都要保持干净和清净。干净待人是指用真诚和善意与他人相处,而清净待己则是强调内心的宁静和自我反省。这种生活态度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与成长。首先,干净待人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
年,季羡林高中毕业,赴北平赶考。他只报了两个学校:北大与清华。结果,两所学校都录取了他。经过反复思考,季羡林放弃北大选择了清华。原因是,当时清华和德国有交换生,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出国留学。
所以,直至1945年季羡林离开德国前,还经常去她家打字。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季羡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季羡林常到迈耶加做客,迈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时,总让季羡林坐在伊姆加德的旁边。一对异国青年同时坠入了爱河。
季羡林的留学,抱有一个和当时的流俗截然不同的想法,那就是绝对不利用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的先天优势,做和中国研究有任何关联的题目。季羡林德国留学期间完成和发表在德国最权威刊物上的几篇非常厚重的论文,都以当时印欧语言学领域最前沿的问题为关注点,并且引起了轰动,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季羡林先生从1935年到1945年留学德国,在哥廷根大学演习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他在《留德十年》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忆述了那段特殊日子的艰辛学习和生活经历,见证了纳粹从猖獗到覆灭的过程。我初到德国的时候,供应十足充裕,要什么有什么,根本不知饥饿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