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家教】曾国藩有3子5女,小女儿曾纪芬最长寿,活到91岁。1875年,曾纪芬嫁入湖南聂家。曾国藩规定,每个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200两银子,同时嫁妆中还有父亲亲手书写的功课单。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次孙曾广铨精通多国语言,也是难得的外交人才。再之后,曾家子孙多出国深造,或入学界或从商,恪守先祖不入政界、军界的遗言,历代均有人才出,曾昭抡,曾植宪,都继续将曾氏家族的荣耀延续。
按照曾国藩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杂志主编胡卫平的看法,这本杂志默默记叙着故居这座老宅正发生着什么。 杂志被送到各个地方,香港、美国等。这里既有专门针对曾国藩家族的学术研究,又是家族后人守望祖训的精神脐带。 今年,胡卫平61岁了。在曾国藩故居,大家都叫他“胡老爷”。
曾国藩主要政绩只怕是带兵镇压了太平天国。此外,中国最早留美学生一事他也有贡献。张之洞则是晚一些的晚清重臣,他的贡献更多是洋务运动,尤其是引进德国技术在汉阳生产汉阳造长枪。张之洞为武汉的近代工业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武昌还有张之洞路,以纪念他。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早年是清流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张之洞创办了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他们都不会外语。除左宗棠外,曾、李、张都与洋人打交道甚多,交流有翻译,他们自己都不怎么会。 另外,四人中比较突出的是李鸿章和张之洞。他们都致力于发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包括语言。 李鸿章可以说是个著名的不懂外语的外交官,但他接待外宾的经验十分丰富,因此在外事活动中也能一般应付。
张之洞在洋务运动的贡献是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又过了三年,曾国藩被指定为四川乡试的正考官,回到中央后,曾国藩先后担任翰林院侍讲、文渊阁校理,前者主要参与勘对公文,相当于中央机关的秘书,而后者则是在皇家藏书楼进行书籍整理,就如同是国家图书馆、档案局的管理人员。
曾国藩先后担任过体仁阁大学士和武英殿大学士。这两个官职都是正一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国级。
曾国藩一生平步青云,一度位极人臣,放在今天相当于身兼总理、省长、首都市长等多项要职。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国藩先后被委任浙江、江南、皖南军务,还官至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衔。总督是清朝时一省或数省的最高军政长官,而加上兵部尚书衔之后,在品级上就属于从一品。
我认为去美国留学的儿童只有94个人回来了,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死在了美国,回不来了,第二个原因就是他们接受了美国人的思想,不愿意回到腐败的清政府继续为清政府做事。
清政府派了120名幼童去美国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是想让他们日后可以回来报效祖国。但是很多学生在国外,被西方的先进文化所影响,开始信仰基督教,信仰自由民主,并且有一些因为水土不服,客死他乡,所以最终只回来了94人。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国内的形势非常严峻,天朝上国已经成了往日的荣耀。
当然在1881年清政府召回留美幼童时,120位留美幼童中,只有94人在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国。而剩下的26位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回国,这其中包括9位留美期间不守纪律被遣返的,及17位执意不归及病故的。当然,这94位遵循清政府的诏令回国的幼童,在回国后并没有得到厚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