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72的最大公因数是24 96÷24=4 72÷24=3 4+3=7 每个花束里最少有7朵花。
2、题答案:1÷(1/10+1/15)=1÷1/6=6(套)分配方案:桌子:75×1/10×6=45(米);椅子:75×1/15×6=30(米)1条件不清。
3、测得水面高8厘米,然后将岩石标本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高6厘米。请你利用观察的数据计算岩石标本的体积。
4、现在把一堆小麦堆成圆锥形,已知它的底的周长是156m,高是2m。
假设在三维空间中,有两个点 A (1, 2, 3) 和 B (4, 5, 6),求点 A 到点 B 的距离。
两点间距离公式:两点间距离公式是|AB...(x.x2)2+(y.-y2)2)。两点间距离公式叙述了点和点之间距离的关系。设两个点A、B以及坐标分别为:A(X1,Y1)、B(X2,Y2)则A和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AB|=√[(x1-x2)2+(y1-y2)2)2]。
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即为这两点所对应的坐标差的绝对值,也即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的差。即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右边点表示的数—左边点表示的数。 点在数轴上运动时,由于数轴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因此向右运动的速度看作正速度,而向左运动的速度看作负速度。
而这条垂线段的距离是任何点到直线中最短的距离。直线Ax+By+C=0 坐标(Xo,Yo)那么这点到这直线的距离就为:│AXo+BYo+C│/√(A+B)。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距离叫做垂线段。
求解方程。首先,表示出动点运动后的坐标,通常用含有时间t的代数式表示。接着,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表示出相关线段的长度,同样通常用含有时间t的代数式表示。最后,根据题目要求的问题类型(通常是涉及线段长度的和或差),列出绝对值方程,解之,并检查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我先培优,以优帮差,层层辅导,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
计算题。(37分)直接写得数(10分)(1)36×511 +611 ×36= (2)57 +917 +27 = (3)(13 - 18 )×24= (4)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 = (5)45 +945 +9945 +99945 +999945 = 脱式计算。
六年级培优数学试题及答案 选择题(每空1分,共20分)已知小圆的半径是2cm,大圆的直径是6cm,小圆和小圆的周长之比为( ),面积的比是( )。12的因数有()个,选4个组成一个比例是( )。
填空。(每题3分)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在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42分米,宽是()分米,面积( )平方分米。
题答案:1÷(1/10+1/15)=1÷1/6=6(套)分配方案:桌子:75×1/10×6=45(米);椅子:75×1/15×6=30(米)1条件不清。
1、我当时上初三的时候。买的是《点拨》。是内种大的。厚的。里面有初中三年的知识讲解。而且是有地区针对性的。我是宁夏的。买的就是宁夏的。再说。你们初三。老师应该给推荐的。
2、我觉得你可以买轻巧夺冠,金版和银版的都买,金版讲为主,练的是辅助的。练习部分主要是典型的题,这样讲练结合应该使你对知识有巩固。而银版呢,都是练习,分两部分,你做第一部分的就可以了,难易适中,第二部分开拓思维的,如果哪部分你特别感兴趣可以做做。
3、你最好自己做,快中考了,别再偷工减料了,孩子。当老师的不是傻瓜,他们是觉得你们挨个管管不过来了,才会放弃个别人。
4、解:(1).(5+0)/2=5(m/s)10/5=4(s)(2).(5-0)/4=25(m/s)(3).设小球滚动到5m时约用了x秒 (5+5-25x)/2*x=5 x1≈8(舍去)x2≈2 小球滚动了4秒,平均每秒小球运动速度减少25米,小球滚动到5米时约用了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