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生态学博士点有哪些

时间:2024-10-31

本文目录一览:

藏羚羊的生理特征资料

1、藏羚羊四肢匀称且强健,尾巴短小而尖锐。 它们的全身被丰厚而密集的毛发覆盖,毛发直立。 藏羚羊有一个独特的生理特征,即每个鼻孔内都有一个小囊,这有助于它们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呼吸。

2、形态特征:藏羚羊体形与黄羊相似,但比黄羊大,也显得健壮。体长为117-146厘米,尾长15-20厘米,肩高75-91厘米,体重45-60千克。通体的被毛都非常丰厚细密,呈淡黄褐色,略染一些粉红色,腹部、四肢内侧为白色,雄兽的面部和四肢的前缘为黑色或黑褐色。

3、藏羚羊群居生活,并以雄性个体为主的角为特征,这些角通常是黑色的,底部较近,形状长而略带弯曲,前面有棱状的突起。 藏羚羊的身体结构匀称,四肢结实,尾巴较短。它们的体长大约在130至140厘米之间,角长约为50至65厘米,体重在40至60千克之间。 藏羚羊的毛色以淡棕色为主,毛发密集。

4、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藏羚羊的基本形态特征如下:体长大约135厘米,肩高约80厘米,体重在45至60千克之间,雌性藏羚羊相对雄性略小。其头部宽长,吻部粗壮,鼻部宽阔且略微隆起。雄性藏羚羊生长有黑色的长角。

5、藏羚羊是我国著名的特产动物,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偶而有少数流人印度境内。 藏羚羊在形态上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是角型特殊,角几乎从额上竖直长出,弯度很小,细长如鞭,角的最长纪录是74厘米,但一般不超过60厘米。双角长得十分匀称,在远处从侧面看,好像只有一只角,故有“一角兽”之称。

藏羚羊的生活特性,急用!

藏羚羊的活动很复杂,某些藏羚羊会长期居住一地,还有一些有迁徙习惯。 雌性和雄性藏羚羊活动模式不同。 成年雌性藏羚羊和它们的雌性后代每年从冬季交配地到夏季产羔地迁徙行程300公里。 年轻雄性藏羚羊会离开群落,同其它年轻或成年雄性藏羚羊聚到一起,直至最终形成一个混合的群落。

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4300米到51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半沙漠的高寒荒漠上,以各种牧草和野草为食。平均寿命约为8年。毛皮颜色从灰色到红棕色,腹部为白色。雄性藏羚羊生有向后弯曲的羊角,约长50厘米。 藏羚羊是一种群居动物,有时羊群总数可达上百只。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种,生活于海拔4100-5500米之间的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等环境中,主要食物有禾本科(Gramineae)和莎草科(Cyberaeae)以及绿绒蒿属(Meconopsis)的植物。藏羚羊对低海拔高含氧量的环境不适应,因此到目前为止,全球还没有一个动物园或其他场所饲养藏羚羊。

性情胆怯,常隐藏在岩穴中,或者在较为平坦的地方挖掘一个小浅坑,将整个身子匿伏其内,只露出头部,既可以躲避风沙,又可以发现敌害。藏羚羊善于奔跑,最高时速可达80千米,寿命最长8年左右。

黄花昌都点地梅相关的变种

1、昌都点地梅相关物种包括多种变种和原变种,如腺序点地梅(Androsace adenocephala Hand.-Mazz.)和阿拉善点地梅(Androsace alaschanica Maxim.)等。其中,黄花昌都点地梅(Androsace bisulca Bureau & Franch. var. aurata)和玉门点地梅(Androsace brachystegia Hand.-Mazz.)也具有独特的特征。

2、首先,腺序点地梅(Androsace adenocephala Hand.-Mazz.)以其独特的形态吸引眼球,而阿拉善点地梅(Androsace alaschanica Maxim.)和其变种Androsace alaschanica Maxim. var. zadoensis则在阿拉善地区生长。

3、在其他地区,也有独特的点地梅种群,如阿拉善点地梅(Androsace alaschanica),有阿拉善点地梅原变种(var. alaschanica)和扎多点地梅变种(var. zadoensis)等。昌都点地梅(Androsace bisulca)则有黄花变种(var. aurata)和原变种(var. bisulca)等不同变种。

4、昌都地区则分布着黄花昌都点地梅(Androsace bisulca Bureau & Franch. var. aurata)和大花点地梅(Androsace euryantha Hand.-Mazz.)等变种。玉门点地梅(Androsace brachystegia Hand.-Mazz.)和弯花点地梅(Androsace cernuiflora Y. C. Yang & R. F. Huang)同样在此地繁茂。

5、昌都点地梅(Androsace bisulca Bureau & Franch.)也有黄花变种(var. aurata (Petitm.) Yung C. Yang & R. F. Huang)和原变种(var. bisulca)等不同变种,如玉门点地梅(Androsace brachystegia Hand.-Mazz.)和弯花点地梅(Androsace cernuiflora Y. C. Yang & R. F. Huang)等。

6、阿拉善点地梅还有两个变种,扎多点地梅(var. zadoensis)和黄花昌都点地梅(var. aurata)。昌都点地梅(Androsace bisulca Bureau & Franch.)有原变种和黄花变种(var. aurata)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