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导师所在学校的网站上会有关于导师的介绍,或者问问导师曾经带过的学生。如果能通过电话联系,再上门拜访就更好了。考研报名时,不一定会有介绍。
在考试报名前其实你已经选了考试方向,而且知道你的这个研究生方向是哪位导师了,这样的情况下,在复试前其实可以把你的初试成绩、个人简历、研究生计划等发给导师看,这样可以让老师提前了解你的一些情况,有助于面试。
方式一,发E-mail在E-mail中,简单的自我介绍及表达对导师的敬仰之情是必须的,但这不是拉近与导师关系的最好切入点,询问有关的专业问题才是一种更好的切入方式。这种询问,容易引起导师的注意,引发彼此的交流,且不落俗套地为进一步交流留下余地。
报导师的和报导师组的是不同的,报导师的应该在报名前就联系,要弄清楚导师名下有没有内定的或者保送的;报导师组的可以在复试前联系就好了。应该在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的情况下去联系,要以导师喜欢的方式去联系他们。
人品好的导师。研究生阶段,老师的为人必然对你,甚至对社会都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一个好的导师,一般都很谦虚,尊重学生,给研究生一个很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并且很信任你,知道你一直在努力和刻苦工作。这个一般要经过学长才能了解到,当然也可以在跟导师的联系交往中看出来。(2)科研能力强的导师。
报导师和报导师组的是不同的,报导师的应该在报名前就联系,要弄清楚有没有内定的或者保送的,报导师组的可以在复试之前联系。而且要在充分了解导师的情况下去联系,更要以导师喜欢的方式去联系他。
考研报名时不需要选择导师、方向和是否读博。需要选择的只有报考单位、报考专业、初试科目、报考点和是否为定向培养。网上报名要求: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
在选择导师的过程中,要立足于自身的需求,如果想为了以后有比较好的就业,那么最好考虑一下行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导师,而如果有继续读博做科研的想法,那么最好考虑一下学术能力比较强的导师。实际上,研究生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平台,很多科研团队都是由多名导师同时带领研究生做科研。
考研导师选择是双向的,你选导师,导师也在选你。具体要分考研还是保研,保研的最好能在面试前联系老师。考研则不同学校就不一样了,有的学校在你的录取时导师意向比较重要的,就早点联系。有的学校导师意向不那么重要,只看最后面试的成绩,或者说等录取以后选导师的,这个其实联系不联系也都还行。
选择合适的导师 所谓“选择导师”强调的是选择合适你的导师,关键的要求是你是否能比较明确的把握住自己的研究兴趣。这是你选择导师的参考点,如果对自己的学术兴趣没有清醒的认识,那么,选择也只会是盲目而轻率的。
硕士研究生导师需要条件如下: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熟悉国家和学校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身体健康,心态积极向上,每年保证能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基地指导硕士生。
政治立场坚定,热心研究生教育事业,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健康。 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和一定的学术造诣,熟悉所从事学科(专业)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职称与学历、学位条件需满足下述条件之一:① 教授或相当职称者。
当导师能够坚持工作,对学生负责任,就是比较好的指导老师,还能够帮助学术小组协作工作,他一定要有教学经验,并且有本科课程的工作量,热爱教育事业,懂得教育方面的政策与法规以及相关制度,才能够教书育人,这样的老师才能带出比较优秀的学生,还能教会你团结合作。
第一是没有老师安排你学什么、考什么,第二是本科属于学习阶段,老师教你知识。而研究生阶段属于探索未知,你会发现在你的研究方向上,老师没有你自己掌握得多,一切要靠自己摸索(不然怎么叫研究生呢?)。不能指望导师教你,他只能为你提供一个工作环境,为你指导一下研究方向,一切要靠自己去解决问题。
②来头大的导师虽然也招研究生,但是直接带的比较少,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实验条件比相对年轻的老师好一点,在学院有一定的地位,甚至在以后准备读博的时候还会给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