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举例说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2 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整个心理的发展在持续不断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依赖于前一阶段的基础,且后一阶段包含了前一阶段的因素,又为下一阶段做准备。
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儿童身心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例如:身体的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如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
3、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4、首先,社会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是不完全相同的。其次,教育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也是不完全相同的。
5、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每一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都逐渐地、持续地发展着,由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心理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即整个心理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个别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顺序。如儿童的思维总是从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
6、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心理都以确定不移的顺序经过各认知阶段发展。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 这时婴儿只具有“感知运动性智慧”,开始协调感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还没出现表象和思维;婴儿开始能区分自己和物体,并进一步了解到动作与效果的关系等。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的典型的特征,通常所说的儿童年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为标志。因为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为标志.所以又称为“年龄阶段”。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年龄阶段,都具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称为年龄特征。
~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幼儿园中班):①更加活泼好动。反应、动作等比过去更加灵活。②思维具体形象。③开始接受任务。能够执行大人的指令;有意性注意、记忆、想象有较大发展;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也体现了幼儿最初的责任感。④开始自己组织游戏。故选D。
总之,3-6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认知、语言、情感、社交和性别意识等方面。家长和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语言发展:语言能力接近成人水平,能够使用复杂的语言结构进行交流。社交发展:社交技能成熟,能够在小组中有效地工作。情感发展:情绪调节能力更强,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总的来说,3-6岁的儿童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这为他们进入学校和适应社会生活打下了基础。
学前儿童年龄段特征 一:2岁儿童大脑的体积和重量已经是成人的75%,到了6岁,儿童大脑的重量是普通成人的90%,而体重只是成人的30%。
-6岁儿童属于学前期,儿童开始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变化,特点主要体现在好奇心加强、爱模仿、情绪主导性变化、注意力变好等,家长要注意观察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变化,随时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婴儿期:信任和不信任;儿童期:自主与害羞;学龄初期:主动对内疚;学龄期:勤奋对自卑;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期:生育和自我专注;成熟期:自我调整与绝望。
自主与羞耻期(18个月-3岁):幼儿开始探索自我和周围的世界,发展自主性。他们需要在适当的情境下获得自主权,但太多的限制或羞耻感可能会导致问题。倡导与疑惑期(3-6岁):幼儿需要开始扩展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同时也需要学会与其他人互动。成功的话会培养自信,失败可能会导致自我怀疑。
艾里克森基于人格发展特征,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主要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设定了相应的发展任务: 婴儿期(0-1岁半):此阶段的任务是建立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通过满足基本需求来体验希望的实现。积极成果是获得身体舒适与安全感。
第一阶段:婴儿期(0~5岁)这一阶段,婴儿面临着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在这个时期,婴儿刚接触世界,所有基本需求都依赖于父母的满足,从而建立对世界的初步感知。第二阶段:儿童期(5~3岁)在这一阶段,儿童面临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婴儿期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这时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心理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需要完成的社会心理任务,而顺利完成任务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八阶段包含4个童年阶段、1个青春期阶段、3个成年阶段。童年阶段 婴儿期(0~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埃里克森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如下:自主与羞耻期(18个月-3岁):幼儿开始探索自我和周围的世界,发展自主性。他们需要在适当的情境下获得自主权,但太多的限制或羞耻感可能会导致问题。倡导与疑惑期(3-6岁):幼儿需要开始扩展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同时也需要学会与其他人互动。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婴儿期:信任和不信任;儿童期:自主与害羞;学龄初期:主动对内疚;学龄期:勤奋对自卑;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期:生育和自我专注;成熟期:自我调整与绝望。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贯穿一生,并将其划分为八个阶段。 婴儿期(0~5岁):面临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 儿童期(5~3岁):遭遇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学龄初期(3~5岁):体验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学龄期(6~12岁):面对勤奋与自卑的冲突。
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儿童开始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成熟期(65岁以上):成熟期关注的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形成智慧与贤明的品质。埃里克森的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指导,强调了教育失误可能对个体长期发展产生的影响。它也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心理特质,识别积极和消极的品质,并反思这些特质是如何在特定年龄段形成的。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如下:婴儿前期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胆小惧怕。